清北博雅教育集团
武汉科技大学
位置所在地:湖北
院校特性:
信息详情
武汉科技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科技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10-20

武汉科技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科技大学概况

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 国内一流 大学建设高校 ”,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 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 点高校 ”和湖北省“创新创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2024 年,我校在艾 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均位列湖北省属高 校第一。其中,我校在校友会 2024 中国大学排名位列 84 位,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学 校研究生教育始于 1978 年,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 经、法、哲、艺、教、交叉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 21 个举办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各类在校研究生 1 万余人。学校拥有 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1 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 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 个“十四五 ”教育部优先发展 学科、10 个省级重点学科,5 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 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 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 3 个学科入选湖北省“ 国内一流学科 ”建设学 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 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 6 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 1%,总被引数居湖 北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 27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900 余人。拥有 全职及双聘院士 5 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 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 25 人,全国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人,全国模范教师 2 人,全国优秀教师 5 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 团队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3 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 30 人,湖北省人 才引进计划入选者 318 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1 人,湖北省青年拔 尖人才等培养计划入选者 9 人,湖北名师 15 人,湖北名师工作室 8 个,楚天名师 1 人,宝 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 38 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3 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 民政府特殊津贴 87 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5 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 新引智基地 ”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 “先进耐火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混合智能引智创新示范基地 ”入选湖北省引智创新 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建设高水平研 究生教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6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项目 3 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1 项。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 战杯 ”等各级各类高水平学科和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十三五 ”以来,累计获得国际级、 国家级奖励 6500 余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 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 赛总榜单 ”中排名第 69 位。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 和 CUBS 冠军,培养了 10 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 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 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 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和 2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 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拥有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1 个国家民委“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34 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三五 ”以来,学校 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610 多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 260 余项。2007 年以来获得 19 项国家科技 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3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5 项)。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与中国宝武、鞍钢集团、柳钢集团、湖南钢铁集团、 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 30 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随州、孝感、无锡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 了全面合作关系,入选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成立了“ 中国宝武—武 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黄石市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 ”“武 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建有 1 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 所直属三 级专科附属医院和 12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铌钢奖学金 ”“濮耐奖学金 ”等社会奖 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湖北省最早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省属高校,是 湖北省对外工作先进单位,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师生公派 出国留学项目资格高校,是全国“ 中非创新合作中心 ”网络协作单位,是中非青年创新创 业示范基地。与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新加坡、 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 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 翰城市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 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 和博士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 国际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 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 华留学生近 500 名。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 25 万余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 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


武汉科技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说明

2025 年我校拟在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交叉 10 个学科门类招收硕士 研究生 3400 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3100 余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300 余人,具体 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我校的实际招生计划数为准。2025 年招生专业目录上各培养单位所  列专业招生人数包含中国科学院在汉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项目、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计划、 “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单独考试招生人数等,招生  人数仅供参考,复试录取时根据实际录取推免生人数、上线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适当调整各 专业的招生人数。2025 年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主要面向低碳冶金、高端装  备、新材料等相关领域开展招生,在新生入学后进行选拔,相关工作另行通知。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参见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 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 入学前(以我校当年入学报到时间为具体期限)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 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 或 2 年以上的人员,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且须在复试前提供本科阶段 4 门主干课 程考试合格成绩。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 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网上确认截止日期之前,向我 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所在培养单位“ 同意报考 ”的证明。以同等学力参加复试的考生、 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须 加试 2 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 MBA,代码为 1251 )、公共管理( MPA,代码为 1252 )、 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 MEM ,代码为 12560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人员   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 1、2、3 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 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 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 号)有关规定执行。

  )报名参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专业代码以 1051 开头 )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人员, 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 1、2、3 各项的要求。

2.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 3.尚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报名参加法律( 法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 1、2、3 各项的要求。

2.要求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

  )报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试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教育部和我校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 者,网上确认时应提供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详见《武汉科技大学 2025 年“退役大学生士兵 ”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说明》。

  )报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试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教育部和我校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毕业后,必须履行协议回定向地区 和单位就业,不得违约。详见《武汉科技大学 2025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 究生招生说明》。

2.2025 年我校在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以 1051 开头 )、工程类( 专业代码以 08 开头  专业学位和理学( 专业代码以 07开头 接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考生报考。

  )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一)中第 1、2、3 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 4 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 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其中 至少 1 人为我校专家),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 后工作 2 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其中至少 1 人为我校专家),回原单位定向就业的在职人员。该类考生需经我校培养单位 和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资格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网上确认。

3.我校单独考试招生只接收报考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类型的考生。2025 年单独考试招生 专业详见《武汉科技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 含直博生 

我校 2025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研究生不再参加统 考。详见《武汉科技大学 2025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招生简章》。

二、报名流程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

  )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 2024 年 10 月 15 日至 10 月 28 日,每日 9:00—22:00。网上预报名   时间为 2024 年 10 月 9 日至 10 月 12 日,每天 9:00—22:00。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网址:https://yz.chsi.com.cn)浏览报考须知,按网上公告要求报名。网上报名期间,  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将会对考生报名资格进行审查,针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通知   考生修改报考信息,建议考生在报名结束前一天完成报名

2.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 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填写错 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生报名前应认真了解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 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 承担。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 验结果 。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网址: 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4.考生按照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的要求缴纳报名费。网上确认后,因考生自身原因, 如网报信息不准确,弄虚作假等,不符合报考条件要求,导致报考点或招生单位拒绝报考的, 报名费将不予退还。

  )网上确认

1.所有考生均应按照报考点通知要求开展网上确认,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 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逾期未进行网上确认者,报考无效。

2.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 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 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 上确认手续。

4.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或在“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无法查询学历(学籍) 信息的考生,在网上确认时须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考生的资格复查工作将在复试前  进行,资格复查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复试。

三、初试和复试

  )初试时间、地点

时间: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地点: 由报考点安排。

  )初试科目

学术学位研究生:第一单元(思想政治理论,满分 100 分)、第二单元(外国语,满分 100 分)、第三单元(业务课一,满分 150 分;医学门类满分 300 分)、第四单元(业务课 二,满分 150 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单元(思想政治理论,满分 100 分;管理类综合能力,满分 200 分)、第二单元(外国语,满分 100 分)、第三单元(业务课一,满分 150 分;医学门类满 分 300 分)、第四单元(业务课二,满分 150 分)。

101 思想政治理论、199 管理类综合能力、201 英语一、203 日语、204 英语二、301 数   学一、302 数学二、303 数学三、306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396 经济类综合能力、397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法学)、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97 法律硕士综合(法学)为全国   统一命题科目,有关考试内容请参照教育部编制的考试大纲。其他科目均由我校自行命题, 自命题科目参考书目或考试大纲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自命题科目均不允许携带和使用计算器。

  )复试

复试时间、地点由我校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将于 2025 年 3 月下旬左右公布(具体时 间和要求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 http://ysxy.wust.edu.cn)。复试时考生须参加我校统一组 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 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体检 工作安排在拟录取之后进行,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四、学制、学习形式和学费标准

1.学制为 3 年(社会工作专业和全日制国际商务专业,学制为 2 年)。

2.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3.2025 年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如下:

全日制学术学位(不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12000 元/生/学年,设计、法律(法学)15000 元/生/学年, 社会工作 17000 元/生/学年,国际商务、物流工程与管理 18000 元/生/学年,公共管理 20000 元/生/学年,会计 23000 元/生/学年,其他专业 10000 元/生/学年。

非全日制专业:电子信息、机械、工业工程与管理 11000 元/生/学年,材料与化工、护 理 12000 元/生/学年,法律(法学)15000 元/生/学年,设计 16000 元/生/学年,社会工作 17000 元/生/学年,国际商务 18000 元/生/学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20000 元/生/ 学年,工程管理(MEM)27000 元/生/学年,工商管理 30000 元/生/学年,其他专业 10000 元/生/学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48000 元/生/学年。

学费标准最终以学校信息公开网公示为准。

五、培养校区及住宿情况

1.培养校区(具体以实际安排为准):学校建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校区。

2.学校原则上为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安排住宿,住宿标准为博士 2 人间,硕士 4 人间或 5 人间,住宿费原则上不超过 1440 元/生 ·年(具体以实际安排为准)。

六、其他事项

1.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2.考生可从网上下载《武汉科技大学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3.我校将在网上及时发布招生信息,请考生在报名、初试、复试、录取等阶段前随时上 网查询相关信息,也可与各培养单位联系。

4.如上级部门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予以公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 947 号             邮政编码:430081

联系部门: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详见院校官网

网址:http://ysxy.wust.edu.cn                      单位代码:详见院校官网

邮箱:详见院校官网


原标题:武汉科技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文章来源https://ysxy.wust.edu.cn/info/1831/44412.htm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目前为止已经公布的考研信息,若有任何错误和遗漏,请以学校发布的官方招生简章为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清北博雅立场。对文有任何疑问可联系清北博雅招生老师,欢迎交流与合作。